明城墙下4K练兵,江苏台技术部门掌镜
江苏台完成了一部4K HDR版纪录片《南京城墙》,摄制历时两年有余,创作队伍的组成颇为独特,并未按常理出牌。如同城墙这个主题,赋予了其摄制手段和抒写内容方面无尽的想象力,可以晨光暮影、风霜雨雪,也可以情景跳跃、点面串联……
江苏台首先在创作队伍上跳跃了一下,做了一次大胆尝试,由4K创作经验丰富的技术运维部李世萍老师牵头,率领4K拍摄方面并不太专业和熟练的一批技术人员上阵,从立项、分镜头脚本开始,一起探讨、借鉴、摸索着走进4K创作过程。
大家使用的4K器材也并不是创作手段更为丰富的索尼CineAltaV(国外称:VENICE,威尼斯)、PXW-FX9等最新摄影机,而是拿起了4K HDR技术成熟、但对初次尝试者要求颇高的电影机PMW-F55,辅之灵活机动的PXW-FS7M2等。
项目组两年间一路走来,克服了不少困难,最终带着留有些许遗憾的战果,完成一次很有意义的4K实战创作演练。本片4K HDR版参展了2020年第七届索尼“UHD HDR”杯,获得纪录片/专题片类二等奖,获得了专家评委的肯定。
几年来,4K HDR已经从理论和尝试完美过渡到各项实际应用中,现在业界谈论和讨论4K HDR这个话题,已经极为有的放矢,从转播车、摄像机、镜头到配套器材,从宽色域、后期调整到LUT套用,关注角度各异,涉及UHD摄制全流程中的方方面面。
也正是由于各种理论和实战案例铺天盖地,容易给人一种错觉,仿佛照本宣科即可完成4K HDR创作。事实上,虽然4K创作不再是曲高和寡,妙伎难工,但是从高清到4K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,电视台这些专业机构亦如是。
看一部《南京城墙》,既可以从沧桑的城墙缝隙中寻觅历史,沿着城墙的蜿蜒旖旎欣赏南京风光,也可以从4K HDR的色彩、层次等丰富多彩的镜头背后,了解和品读一群电视人对4K HDR从基础做起的探索精神。
这部《南京城墙》背后有什么探索上的要点看点,来自江苏台的技术运维部李世萍、曹轶、侯伟佳三位老师为我们做了详细解读。
01 从四平八稳到灵活穿插
经过简单的准备,大家拿着分镜头脚本兴致勃勃地出发了。南京解放门至玄武湖一带的明城墙堪称精品,保存完好,气势威武。架机、准备、构图,项目组拍摄了灰色城墙的沧桑,捕捉了玄武湖的美妙落日。
李老师回忆说
拍回来一看素材,心里一凉,几个大全几个小全,加上简单的移动,这样的素材怎么能体现出4K HDR的优势呢?
江苏台是全国一流的电视机构,对UHD、视音频、灯光舞美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始终在追踪、尝试和实践,在当前UHD已成气候的大前提下,台里需要通过节目制作、专题拍摄等各种形式,全面掌握先进影像技术和全流程,培养更多的节目制作人才。
但是,现实情况下,除了每年的跨年演唱会这场4K HDR大制作,日常工作中真4K的拍摄需求和任务屈指可数。
此次技术部门上阵,组成研究性质的UHD专题项目组,对台里而言颇具战略眼光。对技术人员而言则有现实意义。虽然大家对4K摄制全流程有所了解,但是并不承担具体的摄制任务,缺少实践环节,通过《南京城墙》4K摄制实战,将跳出技术支持和后期保障的局部限制,从前期机器设置、到后期格式和存储,打通和掌握4K全链路,对以后的本职工作锦上添花。
清楚了这支创作队伍的构成和创作初衷,再看他们初次上阵小遇挫折,尽在情理之中。大家并非专业摄像师,毕竟缺乏构图、美感、节奏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和经验。
于是,项目组坐下来,李老师找来相关的4K优秀作品,一起观摩、学习、讨论,从理论到实践,再从实践回到理论,还借鉴了纪录片中利用人物穿插讲解这个拍摄手法。
在城墙下锻炼遛弯,是比较典型的城墙周边南京人的日常生活。项目组安排了一次解放门下的多机位拍摄,F55负责固定机位,FS7M2和索尼相机则搭配使用变焦头,灵活机动地选择机位。一位身着练功服的先生串联镜头,他从家里出发漫步到城墙下,然后悠闲地打起太极拳。一路上,镜头以他的视角讲述城墙的历史变迁,述说周边人们的生活现状,既有镜头前的讲述,也有画外拾音。本次拍摄工作从下午3点一直工作到太阳落山。
李老师点评说,创意很不错,只是拿回素材一看,表演过于拘谨,构图四平八稳,浪费镜头过多,傍晚太阳落山以后的画质也出现问题,即使是4K RAW格式,后期再用增益等技术手段也很难补就。
实战出真知。虽然4K HDR具有高清无法比拟的高动态、宽色域、宽容度等优势,如果没有合理的使用,没有构图、角度、焦距等基础的配合,优势则无从谈起。
后来的补拍做到了有的放矢,项目组大胆使用逆光、侧逆光来展现4K HDR特点,达到了预期的效果,技术与经验都得到了稳步提升,用李老师的话说,进步很大。
02 从推拉摇移到镜头捕捉
《南京城墙》是一次锻炼队伍的创作活动,通过学习优秀的4K作品,先借鉴模仿,然后在模仿中创新。项目组在前期基本上使用了F55和FS7M2的高规格设置,为后期校准和调色留下较大的调整空间。
拍摄项目的主体离不开城墙和城砖,色彩和光影上容易昏暗、低调甚至略显沉重,项目组在镜头设计上,从初期的推拉摇移逐渐过渡到灵活使用丰富多彩的创作手段。另一方面,增加人文因素,描绘当地人民与城墙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。
城墙脚下,项目组尝试了利用大反差的逆光、半逆光,拍摄那些巍峨耸立的城门和城墙细节。广角大场景,体现城楼宏大壮观的同时,也有城墙表面的精致还原。
长焦变焦,透过深邃悠长的城门洞,远望近眺,明暗反差层次一览无余。定焦拍特写,几块城墙砖头,深沉的灰黑色,4K拍摄下来边缘锐利;辅之明暗参半倾斜的光影,既没有丢失高光部分,也保留了暗部细节,严肃的城砖释放了十足的质感;再装点一束翠绿的草、一朵鲜艳的花,UHD的魅力尽显无遗,摇曳的光影中透出几许诗意。
春节临近,南京城墙上悬垂而下一幅幅巨大的春联,项目组及时出动,在满城喜气洋溢中,捕捉那一道灿烂的福字飘红盛景。
项目组对城墙上一组婚纱拍摄镜头也很满意。古韵十足的城墙见证着浪漫和坚定的爱情,红色的婚纱随风飘起,仙美飘逸,曹老师后期再适度加一些升格,镜头内外都书写着耕耘与收获。
03 从眼前问题到明天再出发
《南京城墙》从立项之初,就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独特性。根据需要,逐渐增加配套设备,从兔笼、遮光斗、跟焦器,到使用滑轨、移动轨道,航拍小飞机也在后面得以补充,大型摇臂则始终未能调用。
航拍器补进项目组以后,大家乐于学习和使用,空中视角新颖和广阔,有些画面令人震撼。但是,粗剪中加入大量航拍素材以后,大家发现,技术手段有限的飞来飞去易引起视觉疲劳,新颖的形式反而掩盖了对画面意境的创作。另外,25P帧率对飞手要求很高,稍不稳定的操作便带来明显的镜头卡顿感。
夜景拍摄中,天空带密度时间毕竟短暂,项目组尝试了天空全黑拍摄,画质不能令人满意。改用相机延时拍摄,天空透亮的画质令人满意,但是延时播放,画面中的运动主体移动速度飞快,视觉上观感不佳。也许索尼新款摄影机CineAltaV和FX9中具有的ISO双原生设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。
面对城墙上婚纱拍摄和大型城门城墙的镜头,表现力虽然不错,但如果使用CineAltaV和FX9等,通过全画幅和4K升格、无极ND这些技术手段,是不是将更加完美?
还有单机操作和后期制作效率问题。《南京城墙》项目组历经两年多辛苦拍摄,积累了大量素材,采用单机存储。
李老师说,我们希望在流程上,能够拍完之后就上转云端,解决存储、安全和效率问题。现在也在尝试着往台里的后期制作网上存储一些,但是,存储端与制作端之间尚未联网,所以现在的后期制作还是单机方式。
至于后期剪辑、后期校色等环节,技术人员相对拿手。即使这样,第一版成片也不能令项目组满意。
后来曹轶主任做了重新剪辑和校色,项目组又根据后期需要,补充了一些特写镜头。曹主任这一版《南京城墙》,各方面反响不错,下一步将提交金帆奖参加4K HDR角逐。
04 结语
这就是纪录片《南京城墙》背后的点滴故事。
一次纯技术人员进行的拍摄尝试,从手法上有所欠缺到逐渐丰富,从技术上尝试摸索到熟练老道,在众多UHD实践中,增添了一个独特案例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:索尼中国专业